本书是一部将我国辞赋纳入到东亚汉文化圈中予以关照,着力探讨其域外流衍的专著。是书以中日文学关系极为紧密的唐代与平安王朝为研究时段,以唐赋中最具代表性的律赋为主要研究对象,以小见大、见微知著。全书含绪论在内共七个部分,从传播考论、影响考论、域外返观三个层面展开,既梳理出了唐代律赋在日本传播的事实,也抉发出了日本对律赋的受容及变异。全书以文献学为基础并活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,紧紧围绕传播与影响两大主题展开论证,前后勾连、互为经纬;依据唐代律赋与日本平安朝汉诗文之间的有机联系,将二者熔铸为一体来研究,有互相发现的效果。

绪论

一 唐代律赋与东亚世界

二 日本汉文学中的律赋

三 本研究的思路、方法及意义

第一章 唐代律赋传播论

第一节 唐代文学的东传与日本文献载录的唐人辞赋

一 我国古代文学的东传

二 唐代文学东传的背景:东亚书籍之路

三 唐代文学东传的特征

四 日本文献载录的唐人辞赋

五 余论

第二节 辑佚之外——日本典籍中的“新赋”“典丽赋”考述

一 日本典籍所见唐人赋句

二 日本典籍中的“新赋

三 日本典籍中的”典丽赋

四 时空维度下唐人律赋的编选及流传

第三节 菅原道真接触唐代律赋的一个侧面——以七绝《奉谢平右军》为中心

一 文字异同之再确认

二 关于侯圭

三 侯圭的律赋与其时的平安王朝

四 律赋视角下的再考察

五 结语

第二章 以“程限”为中心的唐代律赋影响论

第一节 唐代科场课赋的分期、特征及演变——基于科场现存律赋的押韵定量分析

一 唐代科场现存律赋押韵一览表

二 唐代科场课赋的分期与特征

三 唐代科场课赋的演变

四 结语

第二节 文体的东传还是制度的东传——日本律赋发端考

一 都良香的律赋

二 取士视角下的唐代律赋分类

三 程限之“限字”

四 程限之“限时”

五 都良香《生炭赋》的程限

六 结语

第三节 平安朝律赋之程限由来考

一 平安朝律赋的程限

二 平安朝律赋程限之由来

三 结语

第三章 以白行简为中心的唐代律赋影响论

第一节 白行简与其《望夫化为石赋》

一 白行简的文学成就

二 白行简的辞赋创作

三 《望夫化为石赋》:中晚唐律赋的轨范之作

第二节 纪长谷雄《柳化为松赋》与唐代律赋关系考论

一 纪长谷雄与其《柳化为松赋》

二 《柳化为松赋》的题下限韵

三 纪长谷雄《柳化为松赋》与白行简《望夫化为石赋》的关系

第三节 再考白行简的赋与大江朝纲的《男女婚姻赋》——兼谈“律赋”与“性”

——兼谈“律赋”与吒眭”

一 白行简《望夫化为石赋》与大江朝纲《男女婚姻赋》

二 再谈白行简《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》与大江朝纲《男女婚姻赋》

三 唐代律赋的域外传播:平安文人认识上的偏差

第四章 律赋体式与平安朝汉文学的发展

第一节 春澄善绳应试诗《挑灯杖》的押韵考述

一 《经国集》所收应试诗一览,

二 天长元年之前的换韵诗一览

三 唐代律赋的换韵方式?

四 余论

第二节 菅原道真汉诗诗体论

——兼考《山家晚秋》的变体之源

一 日本诗律接受史中的管原道真

二 管原道真汉诗中的正体与变体

三 变体诗《山家晚秋》的限韵与写作动机

四 结语

第三节 似是而非的域外汉诗

——日本限韵诗考论

一 从管原道真的一首汉诗说起

二 日本平安朝的限韵诗

三 中国的限韵古诗

四 变体诗歌论:从中国到东亚

五 余论:从“东亚汉文化圈”到“东亚文化共同体”

第五章 日人眼中的律赋之格与律赋之美

第一节 《赋谱》拾零

一 作者的态度立场

二 文中是否脱简

三 “解镫”的含义?四《赋谱》的局限

第二节 唐代赋格在日本的传播及嗣响,

一 传播与否:唐代赋格东传初探.

二 纪长谷雄《柳化为松赋》追考:唐代赋格东传再探

三《赋谱》在日本的嗣响

四 结语

第三节 被过滤了的美文与秀句

——谫论古代日本对唐赋的接受

一 《和汉朗咏集》《新撰朗咏集》所见唐赋

二 丽则与丽淫:无“白”的问题

三 解构与重构:摘句的问题

四 余论

结语

附章 唐代律赋研究的新材料

第一节 域外汉籍钞本与唐代辞赋文献整理

——以日本金泽文库本《白氏文集》为例

一 唐代辞赋文献整理的现状与趋势

二 金泽文库本《白氏文集》卷二

三 “谢校本”与《全唐赋》对金泽本的利用

四 余论

第二节 唐代律赋中的“以题为韵”补议

一 “以题为韵”历来的研究及问题

二 “以题为韵”之再考察:“示程序之意”的“官韵之设”

三 视角转换下的唐代律赋限韵方式研究

四 余论

结语

参考文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