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下来周勃樊哙那都是刘邦没起兵的时候,就跟着刘邦混的,排名大体上就是这个顺序,为什么张良排名那么靠后,一句话就是张良来晚了。

这个没办法,毕竟不是谁都属于刘邦那个小圈子的,张良的晚还体现在另一方面,也有人不是刘邦的老乡,但投奔刘邦也比较早。

张良比较特殊,尽管第一次见到刘邦就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,但我们都知道张良是韩国贵族后裔,他一开始的目标是恢复韩国,辅佐的也是韩王。

尽管鸿门宴上张良大放异彩救了刘邦,但他依然不是刘邦的人,他还是想着辅佐韩王,刘邦被封到汉中,要不是有韩信,可能就彻底困死在那里了,而此时张良并不在刘邦军中。

来得晚不说,关键时候也不在,而且也一直跟刘邦是若即若离的关系,作为韩国贵族,名义上他的领导一直都是韩王,最后是看着实在是复国无望,才算是彻底断了念头,跟了刘邦。

来得晚,自然排名就要靠后,既然是功臣排行,那功劳肯定是主要的指标,早年跟着刘邦的人多了去了,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樊哙的地位,关键还的看你功劳大不大。

张良的功劳肯定不小,但有一点我们一定要纠正过来,我们总是容易过分夸大智谋的作用,尤其是在战争史上,我们总是津津乐道各种奇谋,但本质上打仗是个拼的是综合素质,奇谋诡计肯定是需要的,但元远不是事情的全部。

就说鸿门宴吧,很多人认为,鸿门宴上要不是张良找到项伯,刘邦就死定了,这话说得不全面,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,为什么刘邦要去赴约,刘邦他傻吗?

刘邦当然不傻,鸿门宴之间,实际上刘备和项羽已经达成了和解,秦朝的军队,宫殿,财宝等等一切都交给项羽,可以说大的方面刘邦和项羽已经算是和解了。

在这个前提下,刘邦才去的项羽军营,张良肯定有作用,但起的不是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,整件事刘邦前期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。

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张良自身,说实话他的内心其实是比较落寞的,作为一个著名的反秦斗士,他帮刘邦越多,离自己的理想就越远。

刘邦想套给张良更高的爵位,张良也是一直推辞的,面对自己的内心,他接受了复国无望这个现实,但毕竟复国是他的理想,这种内心的落寞和难受,是不可避免的。

汉朝建立后,张良基本上就处在无为的状态,甚至后期闭门谢客,专门搞起了自己的辟谷之学,在西汉诸多功臣中显得非常另类。

整体来说,张良名气大,但因为投靠刘邦比较晚,再加上自己的内心有说不出的落寞,这就导致了他最终在汉初功臣中,排名是比较靠后的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