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rendForce数据显示,第三季度NAND闪存产业营收环比增长4.8%,同比大增90.8%,平均销售单价环比上涨7%。

供给收缩的同时,需求端却迎来爆发。AI服务器对存储的渴求远超预期,以NVIDIA Blackwell平台为例,单台AI服务器SSD配置从64TB向96TB升级,大容量存储需求激增。

行业库存周期也完成关键转换。2025年一季度存储价格触底后,渠道库存持续回落。至三季度末,主要厂商库存去化基本完成,行业正式进入主动补库阶段。

02

AI驱动需求,供需格局重构

本轮回升并非简单周期轮动,而是由技术革命驱动的结构性变革。AI应用从训练向推理与边缘设备延伸,推动存储需求呈现几何级增长。

企业级SSD成为涨价急先锋。第三季度企业级SSD价格环比大涨15%,而消费级SSD仅微升。这种分化源于AI数据中心建设热潮,美光2025财年第二财季数据中心业务收入预计增长两倍。

高端存储产品面临严重供不应求。美光的HBM产能2025年已售罄,2026年订单谈判持续推进。为保障高端产品供应,头部厂商将产能向232层以上QLC/PLC技术倾斜,导致传统96层TLC晶圆月产能减少逾12万片。

汽车电子成为另一爆发点。随着智能驾驶等级提升,车载存储需求激增。美光已通知客户,汽车电子类存储产品涨幅可能高达70%,远超消费电子20%-30%的涨幅。

03

国产替代崛起的机会

面对涨价,中国存储产业链正迎来历史性机遇。在三星、美光等巨头集中火力争夺高端市场之际,国产厂商在利基型存储领域加速替代。

长江存储和长鑫存储已初具规模。长江存储NAND全球份额达10%,长鑫存储DRAM份额约7%-10%。随着国际巨头逐步退出低容量利基型产品,中国厂商在DDR3/DDR4、SLC NAND等成熟技术领域获得成长空间。

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。上海市近期发布的智算云产业政策明确提出 “自主可控算力占比超70%”,为国产存储芯片提供应用场景。中国移动2025年算力领域投资达373亿元,占资本开支比例升至25%。

国产替代效应已开始影响全球定价体系。行业分析师指出,中国存储厂商的崛起使美光等巨头无法再随意通过涨价转嫁成本,全球存储定价权正从垄断走向分散。

04

终端消费者买单

存储芯片涨价传导链

存储芯片的涨价浪潮已通过产业链层层传导至消费终端,移动硬盘、内存条及整机设备的价格波动成为消费者最直接的感知。这一轮涨价并非短期波动,而是供需重构、技术迭代与市场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,不同品类呈现差异化涨幅。

家用SATA接口SSD因技术成熟、产能相对充足,涨幅控制在个位数(3%-8%)。但低价位产品(如128GB SSD)因渠道囤货和成本传导,零售价已从99元涨至199元,翻倍趋势明显。而内存方面,上游原厂(三星、美光)将产能转向HBM和DDR5,宣布DDR4进入“生命周期末期”,导致供应缺口达20%。16GB DDR4内存条现货价从260元飙升至489元,单月涨幅53%。工控、安防等长尾需求被迫高价备货,形成“价格倒挂”(DDR4价格反超DDR5)。

不过即便是DDR5,受AI PC和服务器升级驱动(内存容量提至32GB-64GB),DDR5合约价月涨15%,车规级LPDDR4x(智能座舱用)涨幅更达25%。未来随着HBM产能扩张,DDR5供应趋紧可能加剧。

此外,智能手机也会受到存储芯片涨价的影响。存储芯片占手机BOM成本18%-22%,eMMC芯片价格从1.9美元涨至3.8美元。中低端机型通过采用国产化封装的LPDDR4X(国产率82%)控制成本增幅在5%以内,而旗舰机(LPDDR5X+UFS 4.0组合)因进口元件占比65%,面临12%-15%成本上升,部分机型售价上调100-300元。

当然,即便是智能汽车,因为智能驾驶等级提升推动车载存储需求,美光汽车电子类存储产品涨幅或达70%。车企若完全转嫁成本,智能座舱系统售价可能跳涨20%以上,但多数选择分摊至软件服务订阅费。

05

点评

周期性的存储产业

存储行业具有典型的三年一周期特征。过去两年受消费电子需求疲软影响,厂商高库存,行业处于下行周期,价格跌幅超过70%。但现在情况已经改变。行业库存周期从26周压缩至12周的健康水位。2025年第一季度为内存价格低谷,3月起合约价开始回暖。

TrendForce集邦咨询数据显示,2025年第三季度NAND闪存产业整体营收176亿美元,环比增长4.8%,同比大增90.8%。其中企业级SSD需求强劲,价格环比大增15%。256Gb-512Gb中低密度芯片价格环比上涨15%-18%,而1Tb以上高容量产品涨幅维持在5%-8%区间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