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体滑坡
“滑坡”重定向至此。关于同名的逻辑谬误,请见“滑坡谬误”。
山体滑坡(英语:Landslide),又称山崩、山泥倾泻或土溜,是指在重力的影响下块体沿着一段山坡下滑的坍方现象。若是土体坍方时,混和雨水或河水则演变成泥石流。
2006年2月17日早上,菲律宾中部莱特岛经过两周暴雨后发生山体滑坡,至少300人死亡,1,500人失踪
台湾花莲太鲁阁峡谷山体滑坡,交通受阻
2010年4月25日下午,台湾福尔摩沙高速公路七堵段发生国道三号崩塌事故,至少4人死亡
山体滑坡
地滑又称走山,是融合岩屑和土壤的岩体沿层面滑动或移动,与山体滑坡不同。[1]
目录
1 原因
2 形式
3 导致全球性影响的山体滑坡
4 防治
5 参见
6 参考文献
原因
编辑
山体滑坡最主要的原因是山坡上的岩石或土壤吸收了大量的水(例如:由于暴雨或融雪),导致岩石或土壤内部的摩擦力降低,土壤或岩石丧失其稳固性便会下滑。[2]
当斜坡上的引力较抗力强,斜坡便会变得不稳固,并有倒塌的危险。
其它原因有:
地震
其它地壳运动
风和霜冻造成的风化
由于垦荒和强烈的采矿造成的土壤和植被的破坏
火山爆发
违规堆放沙泥
圣海伦斯火山
爆发后的圣海伦斯火山
山体滑坡发生的可能性由以下因素决定:
崩坏作用
地表的吸水性和透水性
山坡的坡度
是否有加固土壤稳定性的植被
是否有易滑动(比如粘土)的土壤或岩石层〈顺向坡
形式
编辑
山体滑坡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。参加山体滑坡的物质沿山坡向下滚动,在这个过程中它还可能携带坡上其它的物质如树木、冰雪和建筑的部分结构。
导致全球性影响的山体滑坡
编辑
山体滑坡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。
由于板块运动造成的山体滑坡却可能造成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危害,例如:造成大规模的海啸。
防治
编辑
排水:排出滑坡体内的地下水,拦截可能流入滑坡体内的地表水;避免在滑坡区内修建蓄水工程,对滑坡区地表作防渗处理等;
稳坡:降低斜坡坡度,滑坡后部削方减重、滑坡前缘回填压脚;以生物、护坡工程来保护边坡等。
加固:采用各种抗滑桩、预应力锚索、预应力抗滑、抗滑明硐等工程,或采用灌浆、电化学加固、焙烧等方法,改变滑带岩土的性质来加固,增大滑面的抗滑力。
拦挡:建造挡土墙等工程。
参见
编辑
小林部落灭村
观龙楼山体滑坡事件
国道三号崩塌事故
2010年沪昆铁路列车脱轨事故
2014年广岛泥石流
2015年深圳滑坡事故
川崎壤土边坡破坏实验事故
参考文献
编辑
^ 走山-詞目-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. sutian.moe.edu.tw. [2025-01-28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-03-30).
^ 國土資訊系統自然環境分組. [2009-11-29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-01-16)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