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完宋史和武经总要请别笑:清风寨知寨花荣是几品官能管多少人?
按照宋军的编制,像花荣这样的“知寨”有多少呢?
据《武经总要》记载,北宋有一百五十七个府(含十一个军民府)、二百三十九个州、一千一百四十九个县、四百九十三个卫、二千九百一十个所、一千三百二十五个巡检司。在这些编制之外,才是级别相同的“镇”“堡”“寨”“铺”,他们甚至不算正规军,两厢军都不算,而叫“镇兵”“堡兵”“寨兵”“铺兵”“土丁”,“置都指挥使以下戎校,分戍城垒”。
宋朝有多少像清风寨这样的镇堡寨铺呢?参照《宋会要》和《武经总要》,数到一千,还没数完一半页码,只好不数了,读者诸君知道一个概念就行了:交通要道围个木头栅栏,就叫军寨,某些地方建一个带围墙的敌楼(类似炮楼),就是一个堡。宋高宗赵构建炎南渡之后,地盘小了一半,“寨兵”才纳入正规军序列,统计在册的军寨是一百九十九个(数了两遍,未必准确),临时设置的镇、堡、铺,还是无法数清。直到今天,很多村子的名字叫“铺”“堡”“寨”,就是原先花荣那一级别的军官驻守甚至建造之后才得名的。
接下来我们再看花荣手下有多少部队。
花荣与刘高起争执之前,正赶上清风镇元宵节闹花灯,所以花荣派了数百个士兵去镇上帮助维持秩序,但是这数百个士兵还真不完全归他管——镇三山黄信摆鸿门宴拿下花荣往青州城里送,负责押解的,居然就是他原来的“部下”:“当时黄信与刘高都上了马,监押着两辆囚车,并带三五十军士,一百寨兵,簇拥着车子,取路奔青州府来。”
清风山强盗劫囚车抢了宋江花荣跑掉,“都监黄信一骑马奔回清风镇上大寨内,便点寨兵人马,紧守四边栅门。”由此可见,花荣只是一个临时任命的驻军军官,手下人马还是要听青州城来的兵马都监黄信调遣。而这些人坚守清风寨,清风山上的盗贼,包括小李广花荣在内,也不敢强攻。
据《宋会要辑稿壕堑》记载,一个水军军寨定员是四百人,与清风寨处境相似的沐川寨,“包三山为一大城,周围总三百一十五丈”,在增兵三百四十四名之后,满员才五百五十名。其他镇寨兵源有六十的,有一百二十的,嘉定十五年,有大臣上奏说:“(有的军寨)官兵虽以六十人为额,然皆无正兵。”这就是说,花荣的部队,少则一个连,多则一个加强营。所以花荣这个“将门之家”,已经没落到无人肯出面帮忙的地步了——军官花荣见了宋江小鸡啄米一样磕头,除了对宋江莫名其妙的敬畏,可能还有级别上的差距——宋江虽为押司,也没有品级,但是权力似乎已经跟主簿差不多了。
说起花荣的官职品级,就更搞笑了,他最大也就是个真正的九品芝麻官,甚至可能连真正的官员品级都没有。像花荣这样的知寨(这个级别还有个不恰当的代名词,武侠小说里常见:城主、堡主、寨主、铺头),北宋得有一两千,所以有关宋朝职官的史料连提都不提,我们只能用镇三山黄信的品级来比较——青州指挥司总管本州兵马统制(统制官统辖一镇军队,就是后来的师长)霹雳火秦明比花荣品级高太多,就不拿来比较了。
小李广花荣虽然自吹“这清风寨是青州紧要去处,若还是小弟独自在这里守把时,远近强人,怎敢把青州搅得粉碎!”但是他见了被清风山一山之力打跑的镇三山黄信,也得客客气气:“都监相公,有何公干到此?”“深谢都监过爱。”
虽然被花荣奉承为“都监相公”,但黄信也是个芝麻绿豆官。按照《宋会要辑稿·职官》的记载,镇三山黄信这一州兵马都监,“以武臣閤门祗侯从八品以上、文臣朝官正八品以上的知州、通判、知县兼任或者任命”,黄信不是上述官员兼职,所以再高也高不过八品,那么花荣的品级就可想而知了。
看到这里,读者诸君想必已经明白了:花荣根本就不是什么将军,他祖上的功劳,已经被他躺着啃完了,只好憋屈在鸟儿不拉屎的清风寨作威作福。所以他杀起青州城外的老百姓,才毫不手软,落草为寇也不觉得可惜,因为他根本就没有什么可丢的:祖上的脸早就丢光了,现在的官职又小得几乎看不见,即使他父亲嗓子好当了将军,他这个姓李的,也已经没有什么特权了……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